2021年9月22日,“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登上微博热搜。由于2020年7月,“花呗部分用户接入央行征信”同样冲上过热搜,因此这一话题的冲击性减弱了些许。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芝麻信用独立于央行征信之外的历史宣告结束。这是必要的统一和规范。
花呗的本质是互联网金融借贷产品或消费金融产品,本应按同类金融机构模式接受监管,包括融入央行征信体系。
人们通常认为花呗具有某种“信用卡”属性,本身已说明花呗“信用制约”的存在。当一个用户故意不还花呗上的借款时,花呗是有各种办法“倒逼”的,例如,逾期后相应的逾期负面记录会报送芝麻信用,影响芝麻分,而律师的催款电话也让一些“老赖”头皮发麻。
客观上,花呗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来震慑缺乏信用的用户。尽管效果不差——花呗的坏账率并不高,但相对国家层面的征信系统而言,这毕竟是一种“土办法”,长期游离于央行征信系统之外,并不合理。将其升级、归入权威系统,既有利于实行科学、公平的监管,又有利于助推花呗自身的发展。
不可否认,与真正的信用卡相比,花呗的门槛较低,特别是具有较长的免息期。在吸引大量群体成为花呗粉丝,并随时为其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一些还款能力和意识不足的人也被带入其中,形成一定的风险。在民间,“不还花呗”作为一个梗虽然有所夸张,但横竖不还花呗的人也是有的,甚至出现卸载支付宝不还花呗的情形。
数据显示,99%以上的花呗用户都有良好的使用记录,考虑到使用花呗借呗服务的用户约有5亿,信用不佳的用户人数也不会少。如果只靠企业方面的信用体系,力量未免单一。形成统一的征信平台之后,有助于提高借款人信息准确性,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有人担心,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相关记录会影响银行贷款。但征信系统对于信用良好、按时还账的人并不会制造麻烦,只有存心不想还钱的人才会给自己“挖坑”。真要爱惜羽毛,就该改变随意借钱、任性花钱的习惯,建立起借贷和消费理性来。
因此,“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也是在帮助消费者量入而出,远离非理性消费。这对促进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大有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将类似互联网金融产品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已成大势。花呗的融入,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