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2023年,南京进一步发挥典型效应,全面推广“仙林经验”,将仙林街道“五个一”经验做法纳入基层党建“示范引领计划”,市级层面遴选确定93个街镇攻坚项目逐一破题销号,“学仙林、解难事、优治理”融入主题教育大背景。全市紧扣“将最难解决的事一件件办好”的精髓要义,上下联动、条块融合、多元共治,连续第二年学习推广,更加聚焦重点,突出关爱重点群体、融合共建机制、深化赋权赋能,在回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推动“仙林经验”全域生根开花。
服务群众精细化,关心关爱“三类群体”
养老托育是考验南京等特大城市治理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南京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直面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婴幼儿日间无人照料是阻碍生育的首要因素,能否解决“入托难”,关乎能否进一步释放城市发展活力。为此,南京成立“一老一小”工作协调小组,建立30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的市养老托育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引导各级把基层治理重心放在“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上。
2023年以来,全市广泛开展重点困难老年人关爱探访,及时将排查出的“不和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纳入常态化探访对象,加强居家老人安全保障。鼓楼区在宁海路街道试点开展“智能水表安全守护行动”基础上,与市水务集团签署党建联建合作协议、共同向全区推广,为2300余户老年住户安装智能水表;玄武区玄武门街道链接南京证券、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等机关企事业单位资源,为辖区老年人提供“银发无忧 云上守护”智慧助老项目……
得益于街道助老助困关爱举措,拖着一条行动不便的右腿独自生活的蒋明珍老人,感到了“稳稳的幸福”。去年8月,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全面梳理高龄独居、肢体残障等困难群体,为他们配套安装独立式烟感探测器和燃气报警装置,动态守护居家安全。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串联千家万户的幸福愿景。近年来,南京先后出台《南京市婴幼儿托育机构管理办法》《南京市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推动托育服务“织线成网”。各级党组织聚焦“入学难”“入托难”,建邺区将公建公办托育园嵌入产业园,在建邺高新区国际研发总部园创办西城晨星晓小禾托育中心,让职场父母们“楼上上班,楼下育娃”;江宁区探索农村地区幼儿托育服务试点,在汤山街道孟新村幼儿园、麒麟街道九乡雅苑村幼儿园开设托班,开展全日托服务,并在汤山街道龙尚村党群服务中心0—3岁亲子室进行“非全日托”服务试点;溧水区石湫街道党工委积极与市、区相关部门对接,转变秦淮世家小区配套幼儿园办学性质,统筹硬件设施升级改造,推动“闲置”资源迎来新生。
为了进一步丰富广大学龄儿童的课余生活,为家长们“减负”,南京许多社区将课后托管、爱心暑托班“开进”了党群服务中心。去年暑假,家住莲花嘉园社区的居民张丽娜,就将两个女儿送到了社区爱心公益暑托班。出门早、回家晚,是张丽娜等快递行业员工的工作常态,社区“托底”为她们减掉了不少后顾之忧。包括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在内,南京在平台经济发展中集聚的新就业群体达20万人,他们以灵活就业为主,工作在“云”上、在路上,是基层党建、城市治理的重点关注对象。
将党组织的关怀送到新就业群体的身边,2023年,南京先后召开全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联席会和行业党委工作推进会,大力实施“宁新聚力”工程,开展“暖蜂2023”行动,先后举办“小蜂看南京”红色研学游、“小哥街BA”篮球赛、“小蜂食堂”优惠餐等特色关爱活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健康义诊、子女托管、法律援助等暖心服务1300场次、覆盖4.2万余人。
如今,行走在南京的街头巷尾,覆盖主城各社区的900余处“宁小蜂驿站”,不仅为快递外卖小哥们提供避暑取暖、就餐休憩的温馨港湾,也成了见证党建温暖、城市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资源下沉常态化,融合共建“三项机制”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南京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深入链接上上下下的资源,通过建立健全“吹哨报到”机制,用好省市机关“共学共进”、“同城共筑”等融合共建机制,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力”。
以哨为令,宁呼必应。近年来,南京在部分城区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以解决基层治理、城市建设、民生保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完善“吹哨报到”机制,明确以构建到底到边的“区—街镇—社区(村)—网格—群众”社会治理全链条响应机制为目标,将“吹哨报到”从街镇向社区(村)、网格延伸。
93个攻坚项目的纾困解难实践,不乏对“吹哨报到”机制的运用。在北门桥等片区高层住宅消防隐患整治中,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吹哨”,多次会同区消防部门召开现场会明确解决方案,为14栋高层住宅消防消险按下“快进键”;在路子铺小区环境提升整治工程中,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发起“吹哨”,协同区房产、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针对小区情况进行实地勘察,合力化解树木修剪消险、垃圾清运、下水道清淤等突出问题;在破解万达西地小区门面房油烟扰民难题中,建邺区兴隆街道针对油烟监测数据超标问题“吹哨”,联动区市场监管、城管、安全、环保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不同于“吹哨报到”机制侧重于对难事、急事的响应,省市机关“共学共进”、“同城共筑”等融合共建机制,则将基层一线与机关部门的“同题共答”贯穿于日常。
作为省市机关“共学共建”活动的持续深化,2023年,南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共学共进”行动,组织省市机关走进基层社区“破百题、献百策、解百难”。一年来,引导省市单位共同成立“破百题”团队100个,商定攻坚课题101个;组建“献百策”团队97个,形成93份微调研报告、“金点子”或对策建议;组建102个“解百难”团队,共办104个实事项目,项目直接受益群众超百万人(次)。
秦淮区观门口北村居民的感受尤为深切。由于地势低洼,这个小区过去夏天“十雨九淹”。市水务局将解决片区积淹水问题列入“共学共进”办实事项目,积极协调省住建厅有关部门,抢在梅雨季节到来前,在管道端、小区泵站、小区进出口、单元门等构筑了四道防线,为萦绕小区居民心头多年的糟心事画上了句号。
为进一步吸纳多元力量参与党建联盟、组团为基层一线服务,市委组织部深化实施“同城共筑”行动,组织街镇、社区(村)与驻区单位“双向走访、双向服务”,推动各级单位深度融入基层治理。
毗邻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栖霞区新合村,抓住“联”字做文章,联动经开区、农业农村局、文旅局共商整治方案,项目化推进萧景墓石刻环境提升和道路维修;联合金陵石化等5家大型企业共同出资近千万元,完成甘东路等3条道路整治工程。在一处处如新合村般的生动治理实践中,街镇、社区(村)与驻区单位以“同城”之名,将“共筑”基础夯得更实。
改革成果制度化,赋权赋能“两张清单”
在与安徽省马鞍山市毗邻的浦口区桥林街道乌江社区,两地居民走进浦口联动共治苏皖乌江站就能办理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免去来回长距离奔波。
让基层有充分的权力为群众办事,多亏了“一张清单”——《南京市街道标准化政务服务事项通用目录》。2023年8月,南京聚焦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服务、户籍管理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领域,编制了全市统一的街道级和延伸至社区(村)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且确保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同源发布、同步更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管理,满足企业群众差异化办事需求。
目前,南京已实现全市所有社区(村)便民服务站点和网上服务全覆盖。全市街镇、社区(村)铺设24小时自助服务点155个、自助设备581台,真正做到“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
“一张清单”为企业群众带去方便,而另“一张清单”则为基层综合执法汇聚“权力”。经充分调研,南京将面广量大、基层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执法权限赋予街镇,制定相对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确保清晰准确、可操作性强。
全市各板块围绕市场监管、城市管理领域,整合归并相关部门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一个领域一支队伍”。各街镇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将城管、市场监管等各类执法机构和人员进行统一管理。鼓楼区开展“警城一体化”执法,构建“全域全勤全科”综合执法体系。高淳区探索大综合执法新模式,将2154项行政执法类事项交由街镇统一行使,全面实现区街两级“一支队伍管执法”。
保障了执法的“刚”,才能更好体现服务的“柔”。去年初,溧水区对福田路占道经营的流动摊点进行综合整治,一改过去将行政执法作为工作终点的做法,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依托附近的建设用地打造夜间临时摊点集中经营场所——伍叁夜市。流动摊点避免了“一刀切”式的清理,一处更卫生、更整洁、更规范的夜市为福田路留住了街边“烟火气”,见证了从“管得住”到“管得好”的治理蝶变。
一锤接着一锤敲,南京深化学习推广,“仙林经验”向更广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延伸覆盖;一件接着一件办,“将最难解决的事一件件办好”,在破解急难愁盼中,让群众感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深刻变化。“仙林”不远,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