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内发现一例鸟类新品种——斑姬啄木鸟。这是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本年度第二次发现鸟类新品种。截至目前,公园内发现的野生鸟类达到139种。
偶然发现新物种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占地414.03公顷,以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四大类湿地为主,有诸多动植物在此生息繁衍。公园每月邀请苏州湿地自然学校的鸟类调查员协助进行鸟类调查,分析现存鸟类的种类、数量、栖息状态等情形,为湿地长效保护提供参考数据。
5月21日上午11时,苏州湿地自然学校的鸟类调查员张曼玲行经公园内的横泾剧场时,在道旁的竹林中听到了鸟类啄木声,经过细致观察和拍照比对,她发现了此前从未在公园内出现的一种鸟类——斑姬啄木鸟。斑姬啄木鸟为啄木鸟科姬啄木鸟属,是目前苏州体型最小的啄木鸟,叫声尖细,喜栖于竹林中,较为罕见。今年公园内共发现两例鸟类新品种,另一例为鹟科鸫属的乌灰鸫。
“沙家浜的栖息环境稳定,树林、湿地保育状况良好,日常管理到位,因此能够吸引新的鸟类在此栖息。”张曼玲说。
鸟类调查促进环境监测
初夏时节,在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的保育区,白鹭、夜鹭、池鹭的幼鸟三五成群,初试羽翼,凌空展翅。3月至5月正值鹭鸟的繁殖季,公园成了鹭鸟们的乐园。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是苏州市最大的白鹭栖息地之一,这得益于对公园环境的及时监测。
鸟类的生存状况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园自2014年起开展鸟类调查工作,逐渐加大监测力度,目前的调查频率已稳定为每月一次。每次调查分为晨、昏两个阶段,采用“样带法”,调查范围涉及湿地保育区、湿地恢复区、合理利用区、科普宣教区和管理服务区5大区域。
与公园合作的调查团队苏州湿地自然学校是国内首家湿地自然学校,于2012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苏州市林学会联合建立,目前有专职人员16名、志愿者若干名。学校主要从事鸟类调查和自然教育工作。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外号,对应成员最喜欢的一种鸟类。“小黑嘴”周敏军入行已经7年,因为爱好观鸟而接触到鸟类调查领域,最后决定投身于这一行业,如今担任苏州市林学会副秘书长。现在,他几乎每天都挎着长焦镜头和望远镜,穿梭于林间小径。周敏军说,鸟类调查涉及多样地形,湖泊里的风浪,深山里的山蚂蟥,树林间的蝮蛇、蜱虫,都会对观测者构成威胁,但这些都抵不过调查时获得新发现的欣喜。
近年来,公园内水雉的出现频率有所降低,这与部分水塘旱化以及芡实等水生植物的减少有关。“通过了解鸟类活动的相关数据,可以分析其与栖息地环境改变之间的关系,为栖息地环境规划带来一定的启发。”周敏军说。
科普宣教带动湿地保护
湿地生态的保护,既要“知鸟”,也要“育人”。2017年以来,公园和国际顶尖的环境教育团队合作,设立了以鸟类观察和鸟类知识科普为核心的“湿地飞羽精灵”主题课程。课程通过讲解望远镜的使用、实地观鸟等方式,展示公园湿地环境与鸟类情况,带领参观者了解鸟类保护的方式和意义。
课程的爱鸟教育不只停留在言语上,还引导参观者了解生态浮岛的原理和作用,让参观者动手用芦竹制作生态浮岛,为湿地保护贡献力量。芦竹浮岛,是将芦竹进行“井”字形捆扎后投放至固定的水面,使芦苇丛在此生长的人工设施。“通过指导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动手制作人工浮岛,既培养了他们爱鸟、护鸟的意识,也能为水禽们创造新的栖息地。”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办公室副主管殷玉婷说。
公园还在科普宣教区建设了观鸟屋和观鸟栈道,形成固定的鸟类日常观察路线,方便定时定点进行日常监测,也方便游人在此驻足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