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区何桥镇马行村2000余亩土豆迎来了收获季。
通讯员 李传新 赵汉波 摄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陈云上
站在马行村扶贫产业园去年底新上的二期冷库前,铜山区何桥镇马行村支部书记黄明诗的手机不停地在响。“这季节正是土豆上市的时候,咱村的土豆现在可是抢手货。”老黄一脸歉意,但话里的自豪依然听得出。
传统农业种植遇到天灾,为产量发愁,遇到丰年,为行情担忧。谁承想,会有如今这地头的土豆还没出村就被抢购一空的好光景。
这变化与眼前这位不修边幅,内心坚定有数的脱贫致富领路人不无关系。
老黄在当上马行村支部书记前,是一位闯荡市场几十年的生意人。16岁就出门做起了芦笋生意,见过大风大浪,经过摸爬滚打,老黄在上海和广州市场闯出了名堂,生意越做越大。
那几年,每年春节回家过年,总有村民找上门来,“大兄弟,别光自己富,也得带领咱们一起富呀。”老黄听得多了,心里也渐渐有了想法,自己钱挣得再多,也不过是个数字。但如果能带着全村一起富,那挣钱就变得更有意义了。
2013年7月,全票通过,老黄当选马行村支部书记。几十年的生意,老黄最初舍不得丢,本想着让亲戚帮忙管理,但第一年略有营利后,第二年就亏了。老黄一狠心,彻底脱手做了几十年的生意,一心一意在马行村帮村民脱贫致富。
上任的第一件事,老黄自费包了两辆大巴车,全村100多户贫困户每家出一个代表,到滕州考察观摩。
回村之后,老黄对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心里有了数:“滕州的土豆不愁销,咱们村没有工业污染,再加上黄河故道土壤肥沃,种出的土豆肯定不比滕州差。”
种土豆,老黄信心十足,但村里的贫困户种了一辈子小麦、水稻,改品种,他们没信心。
“卖不出去,算我的,亏了,也算我的。”老黄向全村贫困户拍胸脯。那一年,老黄自己种了100亩土豆,再加上其他几十户贫困户试探性地种了100多亩,马行村种了200多亩土豆,正式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事实证明,“老江湖”就是“老江湖”。老黄选的脱贫致富路没有错。2014年4月,马行村出产的第一批30吨土豆运到上海江桥市场,由于品相好,且17项严苛的质量检测一次过关,两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这之后,马行村种土豆的越来越多,从原先的200多亩,扩展到2000亩。村里人元月种植大棚土豆,5月份收获,然后接茬种植毛豆,9月中旬,种植蒜苗,一年三茬轮作种植,一年的人均收入接近2万元。“去年冬季,蒜苗价格高,一亩二分大棚蒜苗就卖到14000元。”马行村村民覃桂英告诉记者,土豆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为了把村里的农产品销出去,老黄把自己的家腾出来,让客商居住,并且把上海鑫田股份有限公司拉到村里搞建设。马行村的土豆、蒜苗、盘菜、黄心娃娃菜等源源不断地销到上海、温州、泰州、四川等地。2017年,马行村成为全市首批上海蔬菜种植外延基地,去年甚至通过新疆销到了俄罗斯。疫情期间,村里运往上海的各类蔬菜,每天都有七八十吨。
为了让贫困户和贫困边缘户都能有一技之长,老黄同扶贫第一书记一起积极争取培训政策,全力与华鹏技校对接,请他们来村对贫困户和贫困边缘户进行面食、糕点、育婴师、月嫂、电焊、车床及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培训,让200多户贫困家庭掌握了一技之长,前往温州、苏州、安康、西安等地务工,实现了贫困家庭华丽转身的梦想,至2019年底,全村312户贫困家庭,708位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面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36万元。
在实现贫困户全面脱贫的同时,老黄绞尽脑汁思考着集体增收,2017年,他利用省精准扶贫资金、省市财政扶持资金共计240万元,新建了一座容量1500吨恒温冷库,并以每年18万元的价格租给了上海鑫田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初,利用后方帮扶资金49.5万元,建起了马行村扶贫产业园。2019年初,老黄同扶贫第一书记一起又争取98万元扶贫资金,建起了冷储中心二期工程,并以每年10万元的租金租了出去,这样一来,每年村集体就有了近30万元的保底收入。而且,冷储中心和扶贫产业园的建成又进一步推动了土豆产业的发展,不仅帮助农户有效抵御土豆价格波动风险,还为30多个贫困家庭提供长期就业岗位,增加了贫困户务工收入。
村民富了,但老黄多年打下的自家家业,这几年却呈“负增长”。“产业园建起来了,冷库建起来了,项目这么好,没有好的配套,那不是白搭了。前前后后,自己拿了差不多200万元垫付配套设施建设。”老黄说,能帮着村民在黄土地上种出致富的“金豆豆”,这钱掏的不心疼。下一步,村里还要拉长土豆产业链,建土豆种植大基地,搞深加工,做土豆粉等系列产品,把马行村的“金豆豆”变成“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