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都市网 资讯中心生活频道汽车频道房产频道旅游频道
首页 > 资讯中心 > 江苏资讯 正文

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走近博物馆里的文物修复师

2020-05-18 09:47

  “高学历”“年轻态”正成为这个行业的标配

  许庭嘉正在将一幅作品上墙。

  陈珵正在用排笔搅拌浆水。

  华岳林正在向徒弟许庭嘉讲解操作要领。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使得一向隐于幕后的文物修复师成了备受关注的“网红”职业,每年报考故宫修文物的年轻人迅速增长,故宫不得已抬高门槛,名牌大学硕士以上才能报名。不光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各地文博场馆越发注重引进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无锡博物院,走近“神秘”的文物修复师。

  文物修复比想象中复杂

  每晚央视《新闻联播》结束后,华岳林就休息了,第二天凌晨3点起床,每天,他都是最早到单位的一个。那么早到单位干吗?修复、装裱字画。华岳林今年67岁,作为无锡博物院的第一位书画装裱修复师,他从锡博退休后又被单位返聘。无锡博物院是全国藏画大馆,几乎每年都会受赠书画。有些书画捐赠过来的时候,没有装裱,纸张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有些书画是装裱过的,但因保存环境不佳等原因,会出现虫蛀、褪色等问题。华岳林的工作,就是将其修复完好,装裱起来,使其重获“新生”。

  走进无锡博物院的装裱室,一张大的操作台前,华岳林正在忙着。清洗、固定画心、揭裱、补缀、上命纸、搓浆、刮口、打胶矾、全色接笔、镶活。古旧字画的修复需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间要搭配好,靠的全是手工活,浆糊都必须自己打。修画最难的是什么?“揭裱和补色。”华岳林解释,已经装裱过的字画因年代久远,需要重新装裱,就要把画心从旧裱上揭下来,因此,根据旧画的质地和损坏程度,揭裱很费工夫,技术复杂,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绝对做不了。而补色则要求原来什么色,修复后还是什么色,要与周围的颜色浑然一体,修旧如旧,难度可想而知。

  文物修复也并非想修就能修。无锡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韩健民介绍,根据文物的不同等级,修文物前要报送相关单位备案、组织专家评审等,要经过一系列的报批手续。而且要有技术团队才能够申报各种修复资质,要文物局审批。因此,文物修复远比想象中复杂。

  文物修复延续学徒模式

  华岳林是无锡人,他的装裱修画手艺是家传的。他的父亲华凤笙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裱画,后调入南京博物院,是“苏裱”修复专家。华岳林在父亲身边学修画的时间不长,从部队转业后,他多数时间是跟父亲的徒弟学的。上世纪70年代,南博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开办了服务全国文博系统的文物修复培训班,华岳林成为学员之一。那批学员都已成为当今文物修复领域的顶尖人物。上世纪80年代,华岳林进入无锡博物馆修字画,直至退休。“文物修复这个行当,都是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在学校学得再多,还得靠实践,多上手。”韩健民指着华岳林身旁的年轻身影说道,带出一个手艺精湛的徒弟至少要十来年。

  “90后”的陈珵和许庭嘉是时髦靓丽的无锡姑娘,她们都是文物修复专业科班出身,考上了无锡博物院的正式编制。换上工作服,拿起排笔搅起浆水,她们瞬间“变身”文物修复师。陈珵从小学国画,对书画钟爱有加,因为东亚的纸质修复较为相近,她原先想本科学完日语到日本读研学书画修复,得知中国社科院招书画装裱与修复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也是故宫的,便努力考上了。“毕竟咱的传统手艺还是要在国内学习传承。”陈珵很感谢单位送她去北京故宫跟随《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装裱大师单嘉玖传帮带3个月。巧的是,单嘉玖也是陈珵读研时的导师。师出名门、名校,陈珵成为锡博重点培养的文物修复人才。

  文物修复人才仍很稀缺

  陈珵和许庭嘉跟随华岳林学习修画已有两三年,两位姑娘进步很快。师徒三人刚完成了几幅无锡花鸟画名家吴荣康、钱钟珏夫妇捐赠作品的装裱修复。都是“90后”,进单位的时间也差不多,但许庭嘉称呼陈珵为“陈老师”。在小许眼中,文物修复要学的太多,华老师跟陈老师都是她学习的对象。许庭嘉是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本科毕业。她告诉记者,该专业一届不过二三十人,毕业生的走向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和私企。据了解,目前,全国有近五六十个高等院校设置了文化遗产保护类的相关专业,对口就业率不到毕业生的一半。除了高校教育,作为一种技艺的传承,装裱修复技艺等9项文物修复技艺被收录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之中,但目前,无锡尚未有文物修复技艺类的非遗项目。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各大文博单位越发重视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的引进,但由于编制、待遇、地域等问题,再加上人才培养时间长,文物修复行业还是缺人。无锡市图书馆馆藏逾30万册的古籍,古籍文物的修复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梁一舟2012年从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专业本科毕业考入无锡市图书馆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她也成为市图引进的第一位古籍修复专门人才。她在无锡修古籍这些年,也几乎未遇到过同行。

  文物修复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这份职业需要文物修复师们拥有不凡的学识和技艺,同时能抵挡得住外界的诱惑,坐得住冷板凳。而今,“高学历”“年轻态”成为这个行业的标配。令人欣慰的是,不管是陈珵、许庭嘉还是梁一舟,锡城文博场馆中,年轻的文物修复师们正在快速成长,认真修补“时光”,希望这支队伍能够不断壮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得以更好地看见过去,遇见未来。

  (晚报记者 张月/文 陈大春/摄)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