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都市网 资讯中心生活频道汽车频道房产频道旅游频道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正文

防疫二维码过多让市民犯晕,能码到一起吗?

2020-05-15 11:34 来源:扬子晚报

  北京一名初三学生进入学校前扫描“北京健康码”。新华社发

  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相信每个人的手机里都多了一堆小程序、各种码,因为这是逛公园上医院、进出公共场所的刚需,可以说是“无扫码、不通行”。但是,很多市民发现,出门一趟要扫的码实在太多了,而且特别容易乱。比如,公司上班、体育馆打球、超市购物甚至是家门口就餐,进门必扫的二维码都不一样。虽然早在4月20日,本市五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通告》已经提出,要推进“北京健康宝”一码通行。但由于疫情初期多部门各自开发了不少小程序,现在即便“北京健康宝”已经普及,其他各路二维码也一直没有退出,一些写字楼、银行还在要求市民同时扫“北京健康宝”之外的防疫二维码。

  类似的情况,还有各种场所的预约管理。推广预约制本来是件好事,有利于精细化管理,也为市民们节约时间。但是据本报报道,市民如果想逛11家市属公园至少要关注5个公众号;各大博物馆预约方式也不尽相同,“各村有各村的高招”,结果就是把想多走几个博物馆的观众彻底搞晕了。市民们纳闷,为什么不能像医院那样搞一个统一预约平台呢?或者再扩大点范围,如果能一码走全市、一台约出游,那该多好。

  市民们朴素的愿望,其实就是一再被强调的“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疫情初期,各部门为了尽到自己的责任,选择自行开发防疫小程序,可以理解,也有必要。但进入防疫常态化已经有一段时间,还这样各自为政,就有点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了。更不用说,还有很多对扫码操作有困难的人群,比如老年人搞定一个码尚且不容易,每到一处都要扫不同的码,对他们来说实在力有未逮。而且这样叠床架屋式的“加码”,也让各类场所的入口极容易形成人群聚集,安保人员管理起来疲于奔命,市民也容易情绪急躁。

  从技术上说,采用健康码作为疫情管控的重要手段,依靠的就是强大的互联网和大数据。很多地方也都在力推“一码通行”和异地互认,这体现了网络信息化产品生命力强、功能迭代迅速、简单好用等特点。但如果停留在浅层的便利性上,仍旧延续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老旧思路,忽略了对网络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深刻理解和使用,那就实在是浪费了收集统计数据对防控工作提供支持的大好机会,没有帮上各级政府的忙。

  从管理上说,给民众带来种种扫码、预约的麻烦,其实是一种懒政,是没有想群众之所想,没有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真正让民众收获新技术的福利,体会更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就要挖掘健康码的数据价值,把拓展应用场景当做一件民生大事去做。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控,同时有利于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当然,也要做好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不能让公众信息为不良分子利用。

每日推荐